兰青铁路线介绍?
兰青铁路自兰州至青海西宁,全长188公里。1958年5月开工,1959年9月通车,1960年2月交付运营。东起甘肃省兰州市,西到青海省西宁市。全长216公里。共有车站24个。兰青铁路是连接中国西北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的一条铁路。是联系甘肃和青海的铁路干线。是西北铁路网中重要枢纽线路之一。1959年10月1日开通,是青海和 *** (经青藏铁路)与内地唯一的铁路连接。此线基本沿黄河及其支流湟水谷地西进,沿途为青海省主要农业区,人烟稠密,城镇较多,对促进青海经济发展作用重大。
兰青铁路:自甘肃兰州至青海西宁的铁路,全长216公里。1958年5月开工,1959年9月通车,1960年2月交付运营。共有车站24个。兰青铁路,建于1958-1959年。线路由兰新线上的河口南站引出,在八盘峡过黄河,八跨湟水,中经民和、乐都,而达西宁。沿线水草丰美,牛羊遍地;山高林密,野生动物繁多;古刹名寺座座,自然景观处处,是旅游的理想所在。兰青铁路在西宁站与青藏铁路相接,是内地通往西部边陲的主要通道。 兰青铁路自兰州至青海西宁,全长188公里。1958年5月开工,1959年9月通车,1960年2月交付运营。东起甘肃省兰州市,西到青海省西宁市。全长216公里。共有车站24个。全长169.9公里2007年建成后将与青藏铁路接轨。总投资40亿元的兰青铁路复线工程于2006年下半年开工,这条电气化线路建成后与青藏铁路接轨,对于缓解青藏两省区物资外运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兰青铁路复线工程总投资40亿元,自兰州市河口南站起,经红古区至西宁市小桥西宁西站,全长169.9公里,其中青海境内104.5公里。设计时速160—200公里/小时,采用双线绕行的线路55.4公里,采用单线绕行的26.3公里,与既有线并肩地段22.8公里。工程预计于2007年建成,届时兰青线的输送能力将增至每天客车30对,每年输送货物量4000万吨。2008年6月底,青藏铁路公司管内的兰青铁路海石湾至西宁东双线开通运营,随后,电气化工程全面展开。青海将迎来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一条加快经济发展的快速、便捷运输大通道正在形成。
兰青铁路既有线于1958年5月开工,1959年10月1日开通,1960年2月交付运营。是青、藏两省区通往内陆的惟一铁路通道,是青藏高原对外联系的交通大动脉,东起甘肃省兰州市,西到青海省省会西宁,全长216公里,线路由兰新线上的河口南站引出,在八盘峡过黄河,八跨湟水,中经民和、乐都,而达西宁,沿线水草丰美,牛羊遍地;山高林茂,古刹名寺座座,自然景观处处,是旅游的理想所在。兰青铁路在西宁与青藏铁路相接,是西北铁路网中重要枢纽线路之一。
途径站点
兰州——牟家庄——五泉山——自由路——下西园——兰州西——驼峰楼——陈官营——牌坊路——颖川堡——西固城——坡底下——河口南——八盘峡——河湾——张家祠——红庙——花庄——洞子村——红古——水车湾——海石湾——老鸦城——高庙——乐都——杏园——大峡——平安驿——曹家堡——小峡——西宁东——西宁。
更多关于全国各地区建筑铁路支线规范和铁路建设企业资质,可以登入建筑网建设通进行查询。
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建筑网微信号。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甘肃林业是什么?
(forestry of Gansu Province)
(张汉豪)
据中国1977~1981年森林资源清查统计,甘肃省森林面积为176.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9%,活立木总蓄积量17305.73万立方米。全省划分七个自然区:①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区:本区的康县、武都南部和文县西南部是省内唯一生长亚热带植物的地区;小陇山、关山、西秦岭、岷山是全省的主要次生林区,树种以油松、华山松、栎类等为主;白龙江中上游是全省最主要的用材林区,树种以云杉、四川冷杉和油松等为主。②陇东黄土高原沟壑温带半湿润区:东部的子午岭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③陇中黄土丘陵沟壑温带半干旱区:仅马啣山、兴隆山、昌岭山等几个土石山顶有些残存的次生林。④甘肃高原高寒湿润区:是甘肃优良的天然牧场,其东部洮河流域是用材林区,树种以云杉、冷杉为主。⑤河西走廊干旱区:是全省主要农业生产基地。⑥祁连山高寒半干旱区:东部属森林草原,树种以青海云杉为主;西部为荒漠草原。⑦北山温带干旱区:属干旱荒漠区。全区都是石质山岭与山间盆地相间的荒漠、戈壁和荒漠型山地,植被稀少,仅有少数胡杨、梭梭、红柳等疏林。
甘肃历史上是个森林茂密,草原肥美,林牧发达的地方。古代,森林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1/3,整个陇南、祁连山地、甘南大部和陇东、陇中的山地均为原始森林所覆盖。据《汉书》记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又载祁连山“多松柏五木”。直到宋代,通渭、陇西县境内仍有大面积原始森林,每年仅运往开封的大木料上万根。明代有人曾以“天晴万树排高浪”、“绝顶青青立马看”的诗句来赞咏兰州皋兰山的丰富森林。但是后来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不合理的樵、牧、开垦,大大加速了森林的破坏。
1949年以后,甘肃省林业发展较快。1952~1957年在定西与民勤建立了两个林业实验场,研究干旱与沙漠戈壁地区的治沙造林技术并进行推广。洮河林区从60年代以来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研究云杉、冷杉林的经营,采取采、育、护相结合的措施,摸索了一套综合抚育的方法,全林区虽然采伐了20多年,但至今森林面积未减,森林环境未变,基本上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甘肃自1979年起,在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和河西走廊的风沙沿线,开始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至1985年底,完成了第一期工程,造林保存面积52.5万公顷。全省已有31.7万公顷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共建立了17个自然保护区。在白龙江森林管理局下设有4个林业局,到1985年生产木材约1000万立方米。
甘肃省设有林业厅及厅属林业勘察设计院。全省共有国营林场225个,国营苗圃113个,林木病虫防治站8个,省、地、县林科所17个,中等林业学校1所。甘肃农业大学设有林学系。林业科学研究重大成果有:巉口实验林场的反坡梯田整地及侧柏、油松等针叶林和柠条、黑酸刺、紫穗槐等灌木树种的引种和造林技术;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的粘土沙障工程结合栽植梭梭、花棒等生物固沙措施。后者获林业部1981年科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