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认证要求
林业资质标准
林业资质,这里指的是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其分为甲级,乙级,丙级,丁级四种等级的资质,而如果是初次申请的话,只能从丁级或者丙级资质开始,要想申请甲级或者乙级,只能通过升级才能办理,那么话不多说,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林业资质的各等级标准。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一、甲级林业资质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从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业务不少于10年。
(二)注册资金不低于300万元(事业单位除外)。
(三)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专业设备。
(四)专职从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业务的技术人员不少于40人,相关技术人员不少于80%,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不少于30%,聘用专职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不多于10%。
(五)近5年内主持或者独立承担下列5个类别以上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业务。
二、乙级林业资质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从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业务应不少于5年。
(二)注册资金不低于150万元(事业单位除外)。
(三)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专业设备。
(四)专职从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业务的技术人员不少于15人,相关技术人员不少于80%,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不少于30%,聘用专职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不多于10%。
(五)近5年内主持或独立承担下列5个类别以上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业务。
三、丙级林业资质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注册资金不低于50万元(事业单位除外)。
(二)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专业设备。
(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且从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3年以上的相关技术人员不少于50%,聘用专职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不多于10%。
四、丁级林业资质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有专业技术职称或者林业(学)相近专业学历,并从事过林业调查或作业设计工作的人员3人以上。
林业资质的甲级,乙级,丙级,丁级四种等级,对应了四种资质标准,从丁级资质到甲级资质,资质要求逐渐提高,申请难度也对应提高。
嘉峪关百谷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嘉峪关百谷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2014-04-29在甘肃省嘉峪关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明珠花园17A幢3单元201号。
嘉峪关百谷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20200098655936M,企业法人陈天俊,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嘉峪关百谷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蔬菜、花卉、瓜果、油料、甜菜、牧草种子(以上以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为准)的生产、批发、零售;农业技术研发及咨询服务。在甘肃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6466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1000-5000万规模的企业中,共8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嘉峪关百谷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条例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规范农业综合开发行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 例。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综合开发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本条 例所称农业综合开发,是指 *** 为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使用财政专项资金和其他有关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第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遵循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主,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第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农业综合开发县(以下简称“开发县”)管理制度。开发县是指具备农业综合开发条件、经国家或者省农业综合开发机构批准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县(市、区)。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 *** 应当加强对农业开发工作的领导,将农业综合开发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农业综合开发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 *** 财政部门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其归口管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第八条 省农业综合开发机构的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农业综合开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制定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项目、资金和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
(三)编制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审批各地区、各部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
(四)统一管理和统筹安排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五)按照总体规划建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
(六)制定并发布本省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指南;
(七)监督检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情况;
(八)有关农业综合开发的其他具体工作。第九条 开发县的新增、暂停、恢复、取消、退出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 ***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供销合作社、农垦等部门和单位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规定,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有关工作。
开发县的乡(镇)人民 *** 应当配合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相关工作。第十一条 开发县人民 *** 应当按照规划引导、集中财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行规模开发,提高资金使用综合效益。第十二条 省、市(州)和开发县(市、区)人民 *** 应当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 项目管理第十三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和国家规定的其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土地治理项目包括: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土地复垦等项目,小流域治理、生态林建设、草场改良、土地沙化治理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产业化经营项目包括:果品、蔬菜、制种、经济林、中药材等种植基地建设项目,畜禽水产等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建设项目。
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包括:农业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第十四条 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单位,按照项目申报指南向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机构提交立项申请、项目建议书或者由具备相应资质单位编制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受理后应当实地考察,提出初审意见,按照规定程序及时上报。
省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应当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审批立项或者报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审批立项。第十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第十六条 申报土地治理项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已列入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二)拟实施项目所属地区有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和可依托的骨干灌排工程;
(三)拟开发治理的土地符合本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且集中连片、符合国家或者省规定的面积标准;
(四)拟开发治理的地区属非地质灾害区。
以梯田建设为主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符合本条 第(一)项、第(三)项条 件即可。
嘉峪关历史沿革
1.嘉峪关的历史沿革
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甘肃省嘉峪关市林业和农业的资质,又是秦朝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在这里甘肃省嘉峪关市林业和农业的资质,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古道”及历代兵家征战的“古战场”烽燧依稀可见。这里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甘肃省嘉峪关市林业和农业的资质,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
嘉峪关市是伴随着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以市区明长城西端终点嘉峪关得名。原属酒泉县地,1955年发现肃南镜铁山铁矿。1958年成立酒泉钢铁公司,以原城镇为主,划出酒泉县、肃南县部分辖地,设立甘肃省嘉峪关市筹备委员会。1965年设市,197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
2.嘉峪关长城的历史沿革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历时168年,于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因有万里长城西起点--天下雄关嘉峪关而得名。“嘉峪”意为“美好的 山谷”,市域南靠祁连山,北倚马鬃山,东接酒泉盆地,西为平坦的戈壁,地处走廊西段最窄处。 嘉峪关市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人口12万,其中城市占30平方公里,人口10万。 嘉峪关市是新型的钢铁工业城市,成立于1965年,主要为适应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酒泉钢铁公司而设。城区规划整齐,马路宽阔,建筑独特,设施完善,已形成了“三业并举,四通先行,双带 整推,合纵联横”的发展新格局,成为中国率先进入小康的36个城市之一。
嘉峪关旅游资源以嘉峪关城、魏晋壁画墓、万里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长城博物馆、黑山岩画等 最为著名。有二、三星级旅游宾馆和国际旅行社提供全方位旅游服务。航空、铁路、公路交通和现 代化通讯均较便利。
嘉峪关市属温带干旱气候,年均气温7.7℃,其中1月最冷,为-15℃,7月最热,为29℃。年平均降 雨量80毫米。日照强、温差大、降雨少、蒸发大。
3.嘉峪关历史
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嘉峪关关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65年以关名建市。
1.嘉峪关基本介绍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 嘉峪关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嘉峪关,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嘉峪关市西南隅祁连山脉嘉峪山 嘉峪关 地理位置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东经98°17′、北纬39°47′,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关关城,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嘉峪关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 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这里看详细
4.嘉峪关怎么
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
历史沿革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
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 嘉峪关 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 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
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
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 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
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
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
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5.求嘉峪关主要景点导游词
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
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嘉峪关关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1965年以关名建市。 1.嘉峪关 基本介绍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嘉峪关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嘉峪关,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嘉峪关市西南隅祁连山脉嘉峪山 嘉峪关 地理位置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东经98°17′、北纬39°47′,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
嘉峪关关城,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嘉峪关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
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建筑群体 嘉峪关现在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嘉峪关图片99999块砖包墙。
东西城垣开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均筑瓮城。
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这里还有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的展现长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长城博物馆。
历史沿革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
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嘉峪关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
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
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
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
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防御体系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
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建筑结构 麓,因山而名。
明洪武五年(1372)修筑万里长城时置。当时明征虏大将军冯胜看中嘉峪山西北麓的险要地势,选为河西第一隘口,开始筑城设关,以后经历一百多年时间扩建,才形成一嘉峪关个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
明弘治年间,为防吐鲁番东侵,曾进行重修。这关雄伟壮观,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万里长城沿线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东端的山海关,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关,而后者经前者犹有过之,所以嘉峪关是长城上的最大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但嘉峪关初建时不过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500平方米。
而现存的关城总面积33.500余平方米,比原来的大数倍。它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关城周长733米,就中内城周长640米,面积为原先的大小。
内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东西开“光化门”和“柔远门”两门。门外各筑有瓮城,城楼对称,三层三檐五间式,周围有廊,单檐歇山顶,高17米。
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一层三间式带前廊。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
关城正中有一官井,旧有亭,今已废。西门外套筑一道凸形城墙,构成一个罗城,这就是外城。
外城比内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门额刻“嘉峪关”三个大字。
门顶原有城楼,与东西二楼形制相同,三楼东西成一线,上悬“天下第一雄关”匾额。1924年城楼被毁。
西面罗城砖砌,东、南、北有土筑围墙,连接长城。城外有城,迭门重城,成并守之势。
东瓮城外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城内靠北有游击衙门府一座,都是清代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关城曾多次维修加固,至今保存完好。
历史价值 嘉峪关所在地是甘肃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处隘口(河西走廊继续向西延伸)。甘肃西部已属于荒漠地区,河西走廊夹于。
6.敦煌的历史沿革
敦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甘肃省嘉峪关市林业和农业的资质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
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在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
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后大月氏强盛,兼并了原来的羌戎。
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
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余万”。汉武帝继位后,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
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代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继出玉门关和阳关,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为南北两条道路。
南线从敦煌出发,经过楼兰,越过葱岭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古罗马)甘肃省嘉峪关市林业和农业的资质;北线由敦煌经高昌、龟兹、越葱岭而至大宛。汉唐之际,又沿天山北麓开辟一条新路,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国(东罗马帝国)。
汉宋之际,丝绸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不断向西传播到中亚、西亚甚至欧洲,而来自西域的物产亦传播至中原地区。
丝绸之路上,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络绎不绝,而敦煌成为“咽喉锁钥”,据丝绸之路之要冲,成为中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此云集,从事中原丝绸和瓷器、西域珍宝、北方驼马与当地粮食的交易。
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亚和中亚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人文荟萃,文化粲然,这些繁荣的景象在莫高窟第296窟窟顶的壁画上有着生动的记载。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又从令居(今永登)经敦煌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了长城和烽燧,并设置了阳关、玉门关,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敦煌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当时的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
西至龙勒阳关,东到渊泉(今玉门市以西),北达伊吾(今哈密市),南连西羌(今青海柴达木),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封建政权。
前凉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公元400年,李暠据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
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以后亡于北凉。凉州成为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敦煌又是凉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学者代不乏人。
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中原硕学宿儒和百姓逃往河西避难,带来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
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
有世居敦煌的译经大师竺法护;有前往印度学习佛法的敦煌人宋云等。法显、鸠摩罗什等佛学大师无论东进还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
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佛教随之盛行。北魏的人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
隋朝的建立,改北周以来的鸣沙县为敦煌县,后来又将大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至敦煌充边。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显的特色。
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诏命远至敦煌。
在最高统治者的提倡下,隋代存在的37年,在莫高窟开窟77个,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唐代的敦煌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兴盛。
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保存至今的有232窟。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异常高的艺术水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经返回,经敦煌回到长安。
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吐蕃乘虚占领河西,统治长达70余年。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敦煌百姓难以忍受吐蕃统治,张议潮率众在河西发动起义,驱走吐蕃贵族,收复河西故地,并归顺唐朝,被封为河西、河湟十一州节度使,建归义军,治沙州。
后来,张议潮之孙张承奉叛唐自立“金山国”,结果被回鹘打败。914年,金山国亡,张氏绝嗣,沙州长史曹议金自领节度使。
曹氏统治时期,笼络当地望族,发展生产,推行教化,改善同周边民族关系,使河西维持了稳定安宁的局面。这一时期,莫高窟的开窟造像仍在进行,并未受到局势变动的影响。
11世纪初,党项族兴起,称霸河西,建立了西夏王朝,与宋、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西夏统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间,重视经济发展,使敦煌保持着汉。
7.嘉峪关是什么时候建的
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
历史沿革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
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 嘉峪关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
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
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
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
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