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水利机械化工程公司怎么样介绍?
一、甘肃水利机械化工程公司怎么样
甘肃水利机械化工程公司组建于一九五六年,是经甘肃省编制委员会批准,隶属甘肃省水利厅、以水利水电施工为主的国有企业。具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我公司主要经营:不同类型的大坝、电站厂房、引水和泄水建筑物、通航建筑物、基础工程、导截流工程、砂石料生产、水轮发电机组、输变电工程的建筑安装;金属结构制作、安装;压力钢管、闸门制作安装;堤防加高加固、泵站、隧道、涵洞、施工公路、桥梁、河道疏浚、灌溉、排水工程施工。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甘肃水利机械化工程公司秉承“同心、诚信、创新”的企业精神;信守“以质量求生存、靠信誉谋发展,争创一流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化改革,科学管理。以更大的努力、更佳的质量、更高的水平,创造公司新业绩,树立公司新形象。
二、甘肃水利机械化工程公司企业资质: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
三、甘肃水利机械化工程公司建筑不良记录:
依据中达咨询建设通查询,甘肃水利机械化工程公司共有95个建筑工程中标,具体情况请登入中达咨询查询。
以上建筑企业的荣誉、建筑企业资质、建筑不良记录由中达咨询建设通提供。
甘肃水利机械化工程
甘肃水利机械化工程公司联系方式:0931-8640537
甘肃水利机械化工程公司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红山根西路186号
甘肃水利机械化工程公司传真:0931-8645564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兰州市人民 *** 的 *** 组成部门
兰州市人民 *** 办公厅
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兰州市教育局
兰州市科学技术局
兰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局)
兰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兰州市公安局
兰州市监察局
兰州市民政局
兰州市司法局
兰州市财政局
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兰州市外国专家局)
兰州市国土资源局
兰州市环境保护局
兰州市城乡建设局(兰州市园林绿化局)
兰州市城乡规划局
兰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
兰州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兰州市交通运输局
兰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兰州市煤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兰州市人民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兰州市农业委员会(兰州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兰州市水利局
兰州市林业局
兰州市商务局
兰州市物价局
兰州市粮食局
兰州市经济合作服务局
兰州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
兰州市体育局
兰州市旅游局
兰州市卫生局
兰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兰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兰州市审计局
兰州市统计局
兰州市人民 *** 外事办公室
兰州市人民 *** 法制办公室
兰州市人民 *** 金融工作办公室
兰州市人民 *** 研究室
兰州市 *** 局
兰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有谁知道兰州交通大学?
主页
兰州交通大学简介
兰州交通大学(原兰州铁道学院)创建于1958年,由久负盛名的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部分系科成建制迁兰组建.2000年,根据国家统筹规划,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 *** 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4月,经教育部同意,甘肃省人民 *** 批准,兰州铁道学院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经过47年的建设和发展,兰州交通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理,管,经,人文学科兼有,办学整体水平在甘肃省高校居于前列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现有14个学院,1个教学部,44个系,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3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42个本科专业,7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教职工1822人,其中专任教师1042人,教授106人,副教授269人 .学校各类在册学生27922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4873人,预科生282人,各类在校研究生2067人,成人学历教育在册学生10700人.
学校图书馆藏书132.98万册,是甘肃省五大文献收藏单位之一;学校建立甘肃省兰州市深化改革资质林业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联机情报检索工作站,建有局域网,建成了网上办公自动化系统;学校占地面积1265.25亩,校舍建筑面积53.64万平方米,总资产达7.8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4.79亿元.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突出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连续多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计算机网络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全国大学四六级英语统考及各类体育竞赛中成绩骄人.学校生源充足,毕业生就业率高,近三年均保持在97%左右,已先后为社会培养了3万多名各类人才.
学校十分重视科技工作,积极参与青藏铁路建设,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和可喜的成绩.近五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1464项,其中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76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成果被列入国家,省级重点项目推广计划.近三年来,年科研经费达5000万元,校办企业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额达到了8100万元.教学科研人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167篇.其中729篇发表在权威性刊物上,54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专著42部,译著4部,主编,参编出版教材百余部.学校是全国第一所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的高等院校,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经费达1000万元.2003,2004年申请国家专利45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学校正在筹建面积达222.25亩的兰州交通大学科技园,力争建立一座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产业辐射与催化为一体的现代化科技园区.
学校成立了董事会,有百余个 *** 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成为董事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新体制.学校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的相关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成人教育,主动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深化改革,延伸优势,努力把学校办成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部分学科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开放型,教学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
详情可上网查看 网址:http//
200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说明
一,2006年甘肃省兰州市深化改革资质林业我校拟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950名.欢迎符合报考条件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本,专科毕业(工作满两年)的在职人员踊跃报考我校有关学科,专业的硕士生.
二,我校各专业均招收部分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为委托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委培生毕业后一律到委培单位工作.
三,2006年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科目为:外国语,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外国语,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数学课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命题,专业基础课由我校自行命题.
四,我校所有招生专业的外国语语种均为英语.考试科目中的任选科目,考生必须写明选定的考试科目名称及考试科目代码,否则由我校指定.专业课后的三位数字,为我校专业课代码,请考生务必将此代码准确填写.
五,招生简章中所列院系招生人数为我校初拟计划,准确招生规模数由教育部确定.
六,报名:我校应届生以外的考生可在本人所在城市报名,考试,我校专设考场,办理我校及本省部分高校应届生报名,考试.网上报名时间在2005年10月10-30日,现场信息确认时间2005年11月10-14日,考试时间2006年1月14,15两天.
七,考试: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时间按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进行,初试科目祥见招生专业目录.初试方式均为笔试.复试包括综合复试及外国语口语测试.综合复试将采取面试+笔试(1.5小时)方式.复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八,同等学历考生不能跨专业报考.初试成绩合格后,在复试中还需另外加试两门报考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具体科目将在复试通知书中说明.
九,考生必须如实,认真,清楚地填写本人信息.一旦发现虚假报名材料,我校将立即取消考生考试资格或录取资格.
十,标有★号的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十一,我校地处西北,录取分数线执行国家C类标准.
兰州交通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初试科目及参考书
招生单位代码:10732 邮政编码:730070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安宁西路88号
联系部门: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电话:0931--4938103 E—mail:yzb@mail.lzjtu.cn
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18日中国 *** 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 *** 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 *** 理论和“ ***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 职能加快转变, *** 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 *** 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7)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明确界定 *** 投资范围,加强和规范地方 *** 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8)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10)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11)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全文在我空间
我已经发了一份到你邮箱!
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市 *** 工作部门,根据《 *** 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 *** 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市人民 *** 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省委办发〔2009〕100号)和《 *** 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 *** 关于印发〈兰州市人民 *** 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兰发〔2010〕2号)精神设立的。
主要职责
(一)贯彻实施国家、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政策;拟订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政策和有关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起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拟订相关政策和措施,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流动政策,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指导县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三)负责全市促进就业工作,拟订统筹城乡就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和落实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和落实职业资格制度,建立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拟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创业政策,加强对全市劳务输转工作的指导;牵头拟订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政策。
(四)统筹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城乡社会保险及其补充保险政策和标准,组织拟订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市社会保险及其补充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制度;组织编制全市社会保障基金预决算草案;参与制定全市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政策。
(五)负责全市就业、失业、社会保险基金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拟订应对预案,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保持全市就业形势稳定和社会保险基金总体收支平衡。
(六)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政策,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拟订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福利和离退休政策。
(七)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拟订事业单位人员和机关工勤人员管理政策;参与人才开发及信息管理工作,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继续教育政策,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负责职称制度改革与深化工作,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博士后管理制度;负责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管理与协调工作和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拟订有关人员调配政策和特殊人员安置政策。
(八)负责管理全市引进国(境)外人才和智力工作;拟订吸引国(境)外专家、留学人员来兰(回兰)工作或定居政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来兰工作的外国专家,归口管理全市出国(境)培训工作,负责留学人员来兰工作有关事宜。
(九)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和安置计划;负责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组织拟订并落实部分企业军队转业干部解困和稳定政策;负责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管理服务工作。
(十)负责全市行政机关公务员综合管理;会同有关部门贯彻执行国家公务员职位分类、录用、考核、竞争上岗、职务任免与升降、奖惩、培训、调任、交流与回避、辞职辞退、申诉控告、职位聘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起草公务员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和政策规定、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拟订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和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 *** 系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拟订全市公务员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建设和能力建设政策;依法对《公务员法》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承办行政机关公务员的申诉和控告事项;承办市 *** 有关人事任免事项。
(十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落实国家荣誉制度,拟订市 *** 奖励制度,负责 *** 行政奖励、表彰工作;拟订公务员奖惩细则并指导实施;审核以市 *** 名义奖励的项目和人选;审核以市 *** 名义实施的奖励活动。
(十二)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农民工工作综合性政策和规划,推动农民工相关政策的落实,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十三)拟订本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和劳动关系政策并统筹实施;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制定和落实消除非法使用童工政策和女工、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政策,组织实施劳动监察,协调劳动者 *** 工作,依法查处重大案件。
(十四)受理劳动、人事 *** 事项,会同有关部门协调处理有关劳动、人事方面的重大 *** 事件和突发事件。
(十五)承办市委、市 *** 及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交办的其他事项。